海峡经济网官网

海峡经济网

首页 > 保险 >

“互联网+保险”创新盈利模式 互融互通渐成趋势

未知   时间:2019-06-11 13:49

  今年以来,国内互联网保险领域颇为热闹——或是推出创新产品,或是进入实操阶段,支付宝、微保、水滴保、滴滴等互联网流量平台均在保险业务上有所突破。专家表示,互联网平台带来的主要是增量业务,其深度介入不会对现有保险市场格局造成太大影响。但展望未来,传统险企与互联网平台有望进一步相互融合,释放更多潜能。

  互联网平台“抢滩”保险

  近期,互联网流量平台在保险领域的创新尝试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例如,腾讯微保联合泰康在线、镁信健康推出的“药神保”,灰度测试上线7天,投保转化率就达到此前产品“微医保”的4倍;此后,微保又推出“微医保·终身重疾险”。再如,轻松筹近日宣布,旗下保险业务统一品牌“轻松保”正式推出,其首款产品“年轻保”分为600万元的医疗保障险和30万元的重疾直赔险。其中,前者不限社保,报销范围广,理赔后可续保;后者确诊直赔,赔付金额可自由支配。

  “今年以来,大型互联网流量平台对保险热情高涨,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我国宏观经济增速放缓,面对转型压力,企业正在努力寻找新的业务领域。相比销售基金、理财产品,销售保险产品的毛利更高。因此,不仅仅是互联网平台,许多行业都开始聚焦‘保险’。”资深保险人士樊友亮对《上海金融报》记者表示,“其次,传统卖保险的获客压力越来越大,保险公司希望借力互联网‘独辟蹊径’。近年来,随着保险公司持续增员,相关费用越来越高,效益却没有明显增长,代理人渠道逐渐变成‘红海’。”

  “当前,传统保险公司与互联网平台发展各有瓶颈,又各具优势,因此产生了更多合作意愿。”樊友亮进一步表示,“对互联网企业来说,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已成当务之急,保险业虽步伐放缓,但每年仍维持两位数增长,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传统保险公司‘拉人头、建团队’的方式已难以创造更多业务需求,但对互联网企业来说,获客并非难事,抓客户、增流量正是强项,二者合作可‘各取所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对《上海金融报》记者表示,“互联网流量平台将自身优势与保险业务相结合,激发了部分潜在保险客户的需求,带来了增量保险业务,在某种意义上做大了市场‘蛋糕’。例如,场景保险是保险增量市场,较好地将保险、科技与场景应用结合起来。”

  除看到互相合作的前景,部分互联网平台对保险客户“精准画像”能力的提升,也是其再度发力保险的底气所在。“互联网企业前几年在保险领域动作不大,可能与保险产品的复杂性有关。保险是一种低频、高额的产品,且通过互联网销售又与传统保险的销售不尽相同。”樊友亮表示,“今年以来,不少互联网平台找到了适合自身的业务模式,如水滴筹、轻松筹等互联网互助平台,虽然主营业务具公益性质,无法实现显著盈利,但借助互助这一场景,却能把保险业务做得不错。”

  据了解,水滴筹依靠水滴互助和水滴保实现变现,前者是大病互助社群,后者是为保险公司提供健康险销售服务;轻松筹则在2017年5月12日宣布取消大病救助服务费,其旗下保险产品包括轻松互助、轻松e保。

  “作为互助平台,在主业领域会帮助求助者募资,纾困救急。在此过程中,平台可获得第一手数据,再向捐款者宣传介绍保险产品,就能实现较为精准的保险营销。”樊友亮认为,“很多时候,客户的保险意识需要科学激发。如果通过一种场景使客户表达自身保险需求,此时再去营销,成功率就较高。互联网保险在营造场景上具有天然优势,随着对保险业务理解的深入,他们将逐渐找到自己的突破点。目前水滴筹、轻松筹的融资规模和估值均不断提升,也从侧面验证了其保险业务价值。”

  传统险企亟待练好内功

  对传统保险公司来说,新的业务模式诞生、运营势必对现有业务造成影响,如何应对无疑需要探索。

  “近几年,互联网保险的发展呈现出几个新特点。一是总量扩张趋缓,甚至有所萎缩。无论是增速、总量,还是保费规模占比,距离最高点均明显下滑。二是互联网保险的结构发生了很大改变。”朱俊生表示。

  2018年度互联网人身保险市场运行情况分析报告亦显示,2018年国内共有62家人身险公司开展了互联网保险业务,累计实现规模保费同比下降13.7%。相比2013-2015年互联网人身保险的高速增长,近三年来传统人身险公司借助互联网渠道快速、低成本地接触海量客户,“线下”到“线上”转移的发展方式已进入瓶颈期。

  在此背景下,互联网流量平台的表现更为引人注意。“互联网企业深度介入不会对现有保险市场格局造成太大影响,总体不会与现有市场参与者直接交锋,形成激烈竞争。”朱俊生表示,“大型流量平台的客户往往不是传统的保险消费者,因此险企与互联网企业并非在存量市场上相互替代。”

  朱俊生认为,互联网平台与传统险企互有优势,传统险企一方面可与优质、有流量优势的互联网平台合作,扩大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如有的保险公司的个险团队较为齐整,可继续加大在个险渠道上的投入,持续提升相关优势。“大家各有资源禀赋,竞争力各不相同,可以‘同台竞技、各显身手’。”朱俊生表示。

  “目前,大流量平台的示范效应正在显现,互联网企业争相效仿。当然,大家并没有一窝蜂地进入互助行业,而是开始思考如何利用自身场景深度激发客户保险需求。”樊友亮介绍,“主流互联网平台大多持有保险销售牌照,所卖产品均由保险公司提供。在‘严监管’下,互联网保险将严格遵照‘机构持牌、人员持证’的原则运营,中小保险公司通过与互联网公司的合作,或能迎来发展契机。中小险企大多个险销售队伍不强,传统模式的费用很高,基本都是微利经营。而新的销售模式转化率高、成本更低,很多中小险企希望绑定一个好平台,共同发展,因此对互联网保险接受度更高。”但对大中型保险公司而言,未来的挑战或更大。“此类公司多年投入大量成本铸成了两条‘护城河’,一是高效、优势的营销员队伍,二是专业的服务能力。面对互联网保险的崛起,大公司无法整体转向,只能局部改革,因此更倾向于自建互联网平台。但由于传统保险公司与互联网公司体制不同,在招募、培养、管理互联网创新人才方面难度很大。”樊友亮表示,“展望未来,不同盈利模式应该会互相融合,传统险企营销渠道优势降低后,必然会夯实第二条防线——‘服务能力’,这是互联网保险的‘短板’,且短期无法补上。另一方面,大中型保险公司也会尝试与互联网保险平台合作,寻找更新、更理想的发展方式,提升客户的保险需求。”

  保险科技赋能仍待加强

  未来,互联网保险如何增强自身的科技属性,用科技赋能进一步提升互联网保险效率,也是市场关心的热点。

  朱俊生指出,互联网保险的创新对保险业发展意义重大,起到了推动发展的正向作用。“发展保险科技,对整个保险市场进行赋能非常重要。此外,互联网平台借助科技手段,营造衣、食、住、行的保险生态,都促进了保险业的发展。”

  “针对巨大的存量市场,重要的是利用科技赋能保险价值链的各个环节,提升传统保险供给效率,满足不断增长与动态变化的保险需求。”朱俊生表示,“科技并没有改变保险的本质,但可让保险供给更有效率,进而重塑保险业生态。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机器学习、神经网络、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与保险公司的结合日益深入,可有效降低传统保险市场的交易费用,以更低的成本更好地服务用户。例如,移动互联可提升保险服务的触达能力和便捷性,大数据可以推动保险产品和服务个性化、精细化,很大程度上重塑保险营销、产品、定价、服务和管理。”

  “当前互联网创新还不太够,虽然很多新的科技手段在保险业的前台已广泛应用,但中后台的科技赋能还不充分,未来科技创新能力仍有待发挥。”朱俊生表示。

声明:本文由海峡经济网http://www.hxjjw.com.cn/采编(转载请保留)如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

链接:/roll/life/2019/0611/26798.html

打印 分享到

>>图片 · Photo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