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经济网官网

海峡经济网

首页 > 资讯 >

我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引国内高度关注

未知   时间:2016-02-26 18:46

编者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但因种种原因这门课程普遍实施不理想,福建教育学院2015年国培班学员丁善辉“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舞台上——校长主角隐退之谜”研修成果在中国教育报刊发,则赞许福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勃勃生机;福州金山小学致力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特色化、个性化实施,充满无限魅力;“一片树叶”“一块肥皂”“一根细绳”都可以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让学在实践活动中大胆尝试、动手实践、挑战生活、勇于创新。

  自第八次课改启动至今,作为国家必修课程、“校长良心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由于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重视程度不同,其实施状态和成效也不尽相同。有些地区实施得风生水起,而有些地区则悄无声息。撇开教育行政、教研部门对这门课程的关注程度不说,作为实施综合实践课程的责任主体——学校以及作为课程执行、管理、实施的责任主角——校长,是不是可以从自身职业良心的层面反思这门课程在本校的实施状态和成效,从而避免因自己对这门课程实施的疏忽、懈怠或者漠视而影响到学生健康成长。为此,我们不得不从学校层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状况来考量校长的职业良心和操守。

  “三无”衍生“三茫”

  没有了本本淡化了责任

  新课程改革之初,作为新的课程门类的综合实践活动,国家只规定了基本的授课时数和实施标准。囿于地域、学校、师生等资源限制,该课程的实施无统一的教材和教参、无专业的指导教师、无可以借鉴的教学经验,课程实施之初被公认为“三无”课程。个别学校和校长墨守成规,面对综合实践活动这门“三无”课程,异常惶恐,表现出对理念感悟的迷茫、操作技能的茫昧和情感态度的茫然。

  相反,在福建省福州市的一些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勃勃生机则扑面而来。这固然得益于专家的引领、教师的勤勉,关键还是校长对这门课程的热切关注和课程实施的责任担当。比如福州金山小学全校普遍实施、永定二中扎实高效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以及厦门市何庴小学的特色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无不与当地校长的办学价值、课程理念和责任担当有关。“说真的,我们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起步,在参与各级培训之后,真正依靠的是校长的重视、支持和引领,才有今天这门课程的有效实施。”福建花园小学郑漪文老师说。然而,大多数人反映,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课时安排却没有教材,教导主任安排课务时束手无策,最终简单地把这门课程理解为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节课予以安排,教师根本不知道怎么弄。请示校长,校长感觉也很茫然。有些学校没一个教师情愿承担这门课的教学——大家都感觉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最后在校长协调下让所有教师兼课,做做样子。

  与一线教师的交流,透视出的是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课程管理的随意与校长的不负责任。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国家对其实施只是提出“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的笼统界定,没有具体的教材和课程标准,由此习惯于有纲有本、依纲依本、参纲考本的学校便无从下手,校长就在含混不清的认识和理解中模糊了自己课程管理的责任,乃至以“随便上”的简单处理粗暴地扼杀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价值。这不仅暴露出校长对这门课程的实施主旨、内涵要义认识、理解上的浅薄,更反映出校长对学校课程实施的角色缺位和责任缺失。不难想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这样失去管理、监督和考核前提下的随意实施将会呈现怎样的课程生态。

  “驾驭”反成“假驭”

  应付了理念脱离了行动

  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标志之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课程基于结构上的重大突破,是对传统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并缺乏整合等弊病的革除,对学校驾驭该课程的能力和教师实施该课程的素质都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突出学生主体、面向学生生活、注重学生实践、强调活动综合,尤其强调学生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自主性,在教师的引领下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然而,受夸美纽斯、凯洛夫班级授课制度的影响,传统课程实施范式根深蒂固,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调控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效的评判者,而且具有绝对的权威。传统与现代课程理念的冲撞没能让我们的校长、教师一下子回过神来,校长、教师更多地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仍然理解为“活动”,盲目地把这门课程的实施重心在“活动”上,虽然也知道这样的“实践活动”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第二课堂”,但究竟如何落实以经验为基础的探究、体验、理解、反思和创造的活动目标,却缺乏具体的行动。

  曾经有一些校长谈起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有很多无奈:“当初,我们安排教师上这门课的时候,对这门课程真是一点儿都不理解,对那些新的理念读来觉得很有道理,究竟怎么做却无从下手,也只能把综合实践活动当成一般的游戏或者活动,没有更多的思考通过怎样的实践、组织怎样的活动去达成什么目标。”“是啊!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觉得这门课程操作很复杂,成效也没有语文、数学等其他学科课程来得直接。尤其是一些教师更纠结于它的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特别是活动涉猎的内容有时候大大超出了学科、课堂、教材、教学的范围,请其他任课教师协助又很为难。为了保证这门课程有人上,对课上得怎样、有什么效果关注得很少。”

  作为新的课程门类,当教师无本无纲依托的时候,最缺的是学校给予课程实施的技术支撑和团队合作的行动支持。作为管理者,校长必须根植于学生终身发展,来全面建构基于学校实际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统整各方面资源,变课程管理者为课程组织实施者、推动者,提高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能力和水平。然而,不少学校纵然对这门课程的实施理念有所领悟,或者是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有所认识,由于缺乏实践层面的有效指点,教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这门课程的驾驭,仅仅停留在活动课程的浅表阶段,没有真正把课程的理念落实在活动过程中,更没能把课程目标体现在活动主体上,仅仅满足于这门课程开了、课表上挂了、有人上了,严重缺乏“驾驭”课程的理想行动,脱离了真正意义上的课程实施内涵,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遁入“假驭”的灰色地带,表现为该课程实施依然停留在课题研究层面、活动观摩层面。

  “有位”却是“无为”

  敷衍了脸面荒芜了精神

  新课程改革走到今天,无论教育行政部门还是各级各类学校,对这门课程的地位应该有足够的认识。站在学生生命成长角度,这门课程应为孩子的实践探究、观察思维、创新创造、互动合作等行为习惯打上深深的烙印;应推动教师专业化成长、个性化发展;更应促动学校创造性实施各类课程、催生课程之间整合,彰显具有学校独特课程文化的积淀。然而,由于一些学校在课程实施上的“无为”,仅仅敷衍了课程存在的脸面,实质意义上却“无为”,导致课程价值的精神荒芜。

  有教师“吐槽”道:“其实,我们的校长有时候也很现实!当初,在学校讨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门课程安排时,有人提出了‘这门课程又不考,何必……’言下之意就是,因为不考我们可以对付过去,没有必要兴师动众。校长最后也默认了!”这样因为综合实践活动“不考”而诱发的课程悲催命运,在好多基层学校并不少见。“难道这门课程开设之初,专家们就没有从顶层设计上考虑过考核方面的问题?真的很茫然!”

  事实果真如此吗?直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的初衷,其实质是真正着眼于以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为重点的课程设计,这样的课程实施目标不是定位在哪一个学期或者年段,而是认知内容和过程“知”和“行”双螺旋发展的提升过程,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意义很现实、也很深刻,尤其是可以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最近,笔者在福建教育学院参加国培计划(2015)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培训期间,走进了福州金山小学,置身于该校充满生趣的特色立体课程——生态馆,亲身体验到该校致力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特色化、个性化实施的无限魅力。在观摩了邹开煌教授的《木叶声声,情深意长》、福州茶园山中心小学许丽美老师执教的《肥皂与方糖的秘密》和福州花园小学郑漪文校长的《有趣的绳结》三节不同阶段的实践活动课后,感触颇深。姑且不说“一片树叶”“一块肥皂、方糖”“一根细绳”,缘何由生活中的简单一物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单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大胆尝试、动手实践、挑战生活、勇于创新的劲头,足以窥见该校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成长身影。

  细细想来,福州金山小学陈校长说得不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起步、提升、跨越,得益于历届校长的高远眼界、责任担当和一帮教师的事业追求、不懈努力。这门课程的实施,为促进学生极富生命个性的成长,提供了机会和可能。”  (作者:丁善辉,系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

声明:本文由海峡经济网http://www.hxjjw.com.cn/采编(转载请保留)如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

链接:/roll/2016/0226/3104.html

打印 分享到

>>图片 · Photo

1/